|
” 黑龙江广播电视报
老百姓爱看的报纸
道方而事实——2017我们一起坚守
哈工大校友30年的留日感悟
方苏春教授:哈工大材料学院77级金属材料专业毕业、日本圣泉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大学毕业赴日读研读博,曾在日本研发公司就职十年,后回到大学做教师。1990年,任京都地区中国留学生联谊会会长。1995年参与创建,关西地区在职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后改名为中国留日同学会)并任首届会长。2008年,作为海外代表出席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一次全体会议。曾作为海外代表出席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现任欧美同学会海外理事。在以下几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大学,重庆三峡学院。
与方苏春教授交谈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他幽默、轻松讲述的小故事中都蕴含着他对生活,对日本文化的深厚理解。
方教授在日本生活30年,从留学生到公司职员再到大学教授,每一次角色转型中,他都有自己对日本的理解。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觉得自己的留学经历不具备参考价值。他更愿意将自己现在看到的留学生状况跟大家分享。方教授说,30前,我出国留学的时候完全没有花家里一分钱,现在的孩子留学完全靠家里,似乎家里给的一切都是再正常不过。还有一点,中国留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我管理能力很弱,除了学习,会做的事情极少。我们为了让孩子获得一个上好大学的机会,舍去了太多孩子该保有的天性。其实,和中国一样,日本的教育已经出现两极化,上好中学竞争极为激烈,要想上京东大学这样的一流大学是要相当下功夫的,而一般的大学,有钱就可以进。
不同的是,在日本,无论是学校还是公司都比较注重团队精神,儒教文化保存得特别好,家长们鼓励孩子自然成长,更多的与大自然融入。
在日本,自然体验教育是日本教育重要的一环。在日本有一种说法,登山者中无坏人。意思是心术再不好的人一旦进到山里,也会情不自禁的敬畏自然,回到人所具有的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的本性中去。所以,日本的教育特别强调自然体验学习,从小就让孩子接近自然,了解自然,在自然体验中自由快乐的成长。目的在于培养心胸宽阔的人。说实话,日本的家长在孩子小时远远不如我们重视知识的给予。这一点,我觉得对保护孩子的天性真的很重要。
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过度保护着。通过我教的中国留学生呈现出的状态,我想跟家长朋友们说,我们要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是特别强的,我接触的一些留学生到日本后,因为经济原因自己做饭,做得很好。所以在日本,稍稍有一点动手能力的留学生都被佩服。动手能力是做事,做研究的基本能力,没有这一点,后续的学习和发展会遇到很大障碍。应该说,日本老师对中国留学生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因为,多数到日本留学的学生是有人生目标和方向的。相比之下,近些年,日本孩子没有目的性,缺乏目标。有一项调查显示,日本学生的目标是向往去好公司,找一份好工作,安定下来,上进心明显不足。这是日本教育现存的大问题。
融入与否,与性格有直接关系
我常常对我们的留学生说,要想融入一个新环境,首先要做到的是认同。如果抱着挑毛病的心态,一定不要来。我们只有秉承学好东西的心态,才能真正有收获。在方教授看来,融入不了一个新环境,与你在哪个国家无关,与自身的性格有直接关系。当你感觉无法融入一个新环境,要学会自察,看看自己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导致的。方教授说,我从留学读研究生、读博士、到公司做研发再回到大学做老师,我完全没有不融入的感觉。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开朗一些,宽容一些,人家都会接纳你。所有无法融入的理由都是借口,关键是看你想要什么,你做了什么。
公私分明的原则一点不含糊
日本人做事的认真程度真的令我钦佩。我教的一些日本学生,你布置的作业,他们遇到困难做不成,会哭着来找你,很慌的。但中国留学生就不在乎,他们会找很多借口来给自己开脱。刚开始,我也很不适应,但我后来常常对留学生说,你们把日本人做事的这种认真精神学回去,就是最大的收获。我始终相信,认认真真做事一定有好的结果。
在日本,无论哪个职位的人都是做事认真,不会踢皮球,责任意识很强。我在公司任职时就发现,下级在做事情上有不满,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但上级决定必须做时,他会不打折扣地完成,不会踢皮球,闹情绪,把工作和情绪分得很清楚,公私分得很清楚。
还有一点让我有深刻印象的是,在日本的企业文化中,日本人在上班期间,不会用公司的电话打私人电话。同样的,家属也不会在上班时间打电话进公司。如果上班期间,有家属把电话打进公司,大家会吓得不得了,因为那一定是家里发生了极重大的事情。 我的一个亲戚到日本,在一家店里打工。刚去不久,店长出去了。我的亲戚很自然的放下手边的事情,开始休息。他发现,和他一起工作的日本员工依旧在工作,他就劝人家也休息。那个日本员工很奇怪我家亲戚的说法,他说,我工作跟店长无关的,店长在不在我都挣了工资。这件事对我和亲戚都触动特别大。我们习惯性地在做事时,投机取巧,怎么让自己舒服怎么来。但日本人的严谨、自律让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坚守自己的本职。无论上班期间有多大的情绪,都会控制得很好,他们知道当下我是谁。
对不起,是一份向内看的自省
日本人特别喜欢说“对不起”是世人皆知的事情。原因何在呢?方教授说,每个人的体会可能不同。但让我感触颇深的是透过“对不起”传递出日本人的自省意识。我到日本不久,在大学校园骑自行车撞到了一个女士。她第一反应是跟我说对不起。我当时愣住了,明明是我做错了,她竟然跟我说对不起,太不可思议了。这要是在国内,我肯定会被骂得很惨,不会轻易了事,但在日本这件事竟然没有任何波澜的就化解了。我跟朋友说起这件事,朋友告诉我,她之所以跟我道歉,是她认为是自己没注意到,才会被你撞到。这是日本人刻在骨子里的自省意识。凡事先向内看,事情发生的那一刻先去想,我少做了什么才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了?这样的心态,会让很多矛盾冲突避免掉。我在日本生活30年,极少看到争吵的场面,对不起三个字出口的时候,很多矛盾就缓解了,甚至化解了。这样是对自己,对别人的负责任的态度,也是日本能够成为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居住最安全的国家的原因。这股向内看的力量太强大了。观察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会发现,我们遇事很多的时候会惯性地把责任推在别人身上,与自己无关。其实,负责任是关于自己的,任何外因都不是推诿责任的对象。
方教授说,日本的人际关系特别简单。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充分发挥,整体的竞争并不激烈。在日本无论是索尼、本田这样的大公司,还是不知名的小公司,很多人都是忠实的老员工,频繁跳槽的事儿在日本不多见。人们都尊重人际关系的次序,上下级关系,人们都相信你是我的上级,你身上一定具备更高一层的能力水平。
尤其是日本的薪资是很人文关怀的,特别人性化,年龄在40岁-50岁这个阶段,工资涨得最快。因为,这个年龄的中年人孩子上学的负担大。50岁以后,工资开始下降,因为孩子已经上大学,可以独立了。我想说的是,别小看这些东西,它都是在细节上关注人,关怀人。这也是一种集体观念。在日本,运动会都没有第一名,全校分红白两组,日本从孩子教育到公司的体制都非常重视的是团队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强调“对事不对人”,但日本更注重的“人”,他们深切体悟到的是人的一撇一捺的寓意是人一定要相互支撑。
我与工大校友会的缘分
工大校友会的前身是工大日本同窗会。日本侵华时,曾经管控过哈工大几年的时间,有一群毕业于哈工大的日本学生对哈工大感觉特别深厚,特别爱哈工大。他们在日本组建了同窗会,作为校友团体,我是惟一一个中国国籍的会员,他们当中最年轻的都90岁了。他们把这份珍视的工作交给我,希望我一直能做下去。经过一番重组,就有了现在的哈工大日本校友会。不是口号,真的是,身在国外更爱国。
本报记者 周娜
长按识别二维码,有惊喜等着你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