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公众号”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c3NjQ4OA==&mid=2650525008&idx=1&sn=c97e6d86c53994ef7ee5afa4682ab74f&chksm=be8df99789fa70813eeccfc2279adf5a3f45607e0e63101aa94a7d2c505428adc477c9695903&scene=21#wechat_redirect][/url]
他是我校乃至全国
给排水工程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曾获“中国水业人物”终身成就奖、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
1946年任哈工大第一任学生党支部书记,
1955年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建工学院学习,
归国后开创了国内废水生物处理新领域。
他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事业,
为国家培养了3名院士和一大批行业精英,
可谓桃李满天下。
他笔耕不辍,
离休后仍坚持教材编写、修订工作,
由他主编的《排水工程(下册)》
堪称学科经典,再版20余次。
德高品馨、淡泊名利是他的风骨;
求真务实、严谨治学是他的态度。
他就是哈工大“八百壮士”的杰出代表
环境学院张自杰教授。
张自杰乐于用“水墨年华”来总结回顾自己的一生。对此,他解释道:“‘水’所表示的是我所从事的专业和对象——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墨’所表示的是‘舞文弄墨’,我所进行的教学工作、著书写作、科学研究等工作中任何一项工作也离不开‘舞文弄墨’的行为。”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教授的“水墨人生”。
在党的关怀、培养下成长
面对个人获得的一项项荣誉,张自杰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关怀和培养。从当年的爱国青年到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地下工作,张自杰的人生轨迹打上了鲜明的中国共产党的烙印。
1926年冬,张自杰出生在冰城哈尔滨。由于家境贫寒,3岁时他随家人迁居到中俄边境的小城——满洲里,并在那里渡过了童年时光。父亲是一名面包工,他家居住的大院里住着很多俄国人。从小生长在俄语的生活环境中,对他日后进入哈工大预科学习很有帮助。
1938年末,张自杰在当地的小学毕业,第二年进入满洲里车站打工,主要工作是送电报,一直到1941年全家迁往哈尔滨。1941年12月,他考取了“哈尔滨市第二国民高等学校”(现哈一中)。学习之余,他组织进步学生成立了“读书小组”,通过日文刊物了解抗日战争的进展情况。
张自杰真正开始向党组织靠拢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校园里一片欢腾,学生们自发地将校牌换成“哈尔滨第一中学校”,并组织了庆祝大游行,张自杰也热情地投身到活动中去。此后,哈一中复课,张自杰在与教国语的老师交谈中,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进步思想。老师还送给他一些启蒙性的进步书籍,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他还参加了“中苏友好协会”举办的一些活动,如读书会、歌咏联唱等。
1945年11月,哈工大复校开学,设预科招收中国学生。张自杰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报考,并于同年12月入学。预科学习期间,他对俄语的文法进行了正规系统的学习,并用俄语学习数理化课程,为进入本科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6年8月25日,不满20岁的张自杰迎来了一次终生难忘的入党宣誓仪式,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哈工大学生临时党支部随即宣告成立,张自杰被指任为临时支部书记。
1948年8月,张自杰从预科毕业,和其他4名中国学生一起进入本科土木建筑工程系学习。1950年,哈工大被确立为学习苏联的重点样板高等学校。苏联专家陆续来校后,张自杰和当时在电机系学习的王耀臣从学习岗位调出到校长办公室协助工作,一边学习一边担任学校领导的俄文翻译。当时,尽管每天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整天都很忙碌和辛苦,但他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劲头和饱满的工作情绪,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和本科阶段的全部课程。
1953年8月,张自杰和其他4名中国学生从土木建筑系工业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并全部留校任教。当时学校准备筹建3个新专业,其中一个就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同年12月, 苏联给水排水专家莫尔加索夫到校,指导和协助高教部确定的3所学校建立给水排水专业。哈工大自行组建了一支9人的师资队伍,率先成立了给水排水工程教研室。张自杰担任代理副主任,负责污水处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从此开启了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他一边给本科生讲课,一边向专家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完成毕业设计,尽管很累却感到很充实。
难以割舍的俄罗斯情结
也许是从小生活在中俄边境小城的原因,在张自杰的心中,有着一种特别的情结,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乘坐火车到俄罗斯看看。从少年时在车站打工起,这种情结就在不断地生长、蔓延,直到在哈工大留校任教后变成鲜活的现实,其间经历了一些小波折。
那是1955年,正当张自杰专心做毕业设计时,一件事情使他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和激动。学校组织部通知他:自己的政治审查通过,做好去北京俄语学院(当时的留苏预备部)报到的准备。这意味着如果身体检查和考试通过,他就能出国去苏联学习。然而,第二天,高铁副校长找他谈话,告诉他苏联专家不同意他现在就去苏联学习,要等到明年才行,今年的首要工作是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取得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工程师资格。他表示服从安排,心想:“不就是晚去一年吗?”于是埋头做起了毕业设计。就在毕业设计完成后没多久,学校接到高教部通知,今年还有去苏联留学的名额,原定明年出国的人员提前到今年。他的梦想实现了。
同年10月16日,张自杰随同15人的学习团从北京乘坐到莫斯科的国际列车,踏上了追梦之旅。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他被确定去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列宁格勒(现今的圣彼得堡)是十月革命的圣地,是张自杰景仰已久的城市,能够在这样的地方学习,让他感到十分荣幸。他受教的科学导师是苏联的技术科学博士C.M.施弗林教授。没想到,导师第一次就给了他一个“见面礼”——为了考察他俄文的读、听、讲的能力,导师准备了一本有关给排水的俄文学术书刊,让他读并和师姐一起讨论。考察的结果让导师很满意。很快,导师和他一起制订了研究生学习计划。
张自杰(左一)留学期间
与同学在校舍前合影(资料片)
3年半的学习生活过得很快,转眼到了1959年2月。论文答辩前,他将论文打印装订,捧着砖样厚的论文,百感交集,呼吸也变得急促了。5月27日,到了正式答辩的日子。宣讲报告前,他的内心有些紧张,心跳加速,毕竟这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但上了讲坛,看见台下那么多人鼓励的目光,紧张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报告放在讲坛上,他几乎没有看报告,而是一直用标准的俄语在陈述着自己的报告。陈述完毕,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论文答辩顺利通过,意味着在苏联的学习宣告结束。回国前,他在莫斯科见到了自己在污水处理专业的启蒙老师、苏联专家莫尔加索夫。他汇报了自己在列宁格勒的学习情况和论文的答辩情况。听完后,莫尔加索夫勉励他:“污水处理事业在中国刚刚起步,发展空间很大,你还年轻,要充分发挥才能,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登上回国的列车,张自杰难以抑制内心的兴奋,自己终于可以回到祖国的怀抱,用自己的专业和技术回报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培养和付出。“在列宁格勒3年的学习,让我加深了对污水处理这一终生事业的认识,更加坚定地将污水处理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张自杰说。与此同时,如何有效实施污水处理的技术路线在他的头脑中逐渐形成,确立了以污水的生物处理技术作为自己在理论上深入钻研的技术方向。
回国后,张自杰随同其他留学苏联的同学一起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庆祝活动,并在国庆前夕在中南海受到了以刘少奇、周恩来为首的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见证专业的成长、壮大
自学成归国的那天起,张自杰怀着对污水处理事业的热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亲身见证了哈工大给水排水专业一步步确立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环境保护领域的杰出人才。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着,默默地回报党和学校的培养。
张自杰与他的弟子们在一起(资料片)
1959年10月,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张自杰回到了学校,他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给本科4年级讲授“污水处理”课,并辅导学生课程设计,培养了专业最早的两名不授学位的研究生。1977年恢复高考,本科教学恢复正常,国家对污水处理事业高度重视,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水处理专业的招生,并陆续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1978年,52岁的张自杰被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又被晋升为教授,1995年69岁离职离休。1990年,他获得由国家教委颁发的“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荣誉证书”,并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张自杰在教学上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他所主编的教材上。他从1961年开始主编教材《排水工程》(下册),到2002年出版第四版,到2007年进行第22次印刷,印数达19万册,已成为学科经典教材。该书还被列为建设部“九五”重点教材、高校推荐教材,获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1987年优秀教材一等奖。此外,他还参加了1983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的编写工作,并担任199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的主编。据不完全统计,从事水行业60年,他主编、主审的理论专著、统编教材、指导手册和日文、俄文译著多达十几部、近千万字,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他桃李满天下,培养的学生遍布多所高校,均发展为各自学科的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其中3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位成为国家教学名师。“他们每个人的学术成就都远远地超过了我,这一点我很欣慰,也很满意。我只是为党为国家做了一点有益的工作。”张自杰的话里透着谦虚。
张自杰考察污水处理厂(资料片)
张自杰在污水处理领域的科学研究方面同样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起,他就将目光瞄准污水的生物处理技术这一研究方向。然而,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耗资巨大,于是他又提出,有条件的城市或企业可以考虑暂时采用属于自然生物处理技术范畴的投资较低的稳定塘或土地处理系统作为过渡,以部分地解决或缓解当时亟待解决的水污染防治问题。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他带领几届研究生完成了有关稳定塘技术方面的科研项目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如今,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在我国已深入人心,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已为国家、社会所认同、接受。对此,张自杰感到很欣慰:“水环境污染防治事业,在我国后继力量雄厚,前景十分广阔,一片大好。”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其中“水净”就是污水处理专业的任务,这让老人感到浑身充满力量。
后记
离休后,张自杰教授仍然关注着专业的发展和最新动态,通过自学充实自己。张自杰的家中有很多书柜,大部分装着专业方面的书籍。地上还有一摞摞已看过的报纸。直到去世前,他始终对专业、对阅读保持着极高的热情,甚至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凡是看到相关的图书或资料,无论是中文、俄文、日文或英文,都会使他如获至宝。20世纪90年代初,在访问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期间,他在图书馆偶然翻阅到两本书,是苏联科学院唯一的污水处理科学领域的院士的著作,他爱不释手。后来,书的原作者将这两本书邮寄给张自杰,这让他兴奋异常,当天就如饥似渴地阅读到深夜。这两本有些发旧的书一直被他放在书柜醒目的位置。
张自杰90岁时仍在进行
俄文翻译工作(资料片)
更让人敬佩和惊奇的是,他90岁高龄仍然没有放下教材的编写工作。2014年,他还在修订两部书籍,其中一部是《排水工程》(下册)第四版的修(增)订版——《排水工程》(下册)第5版。该教材已于2015年2月正式出版。
2019年4月12日,张自杰教授与世长辞,享年93岁。
他在个人传记中曾这样写道:“在今日:耄耋之躯,恭迎盛世,深感三生有幸;老骥伏枥,一息尚存,躬身勤奋笔耕。我对我的‘水墨年华’经历:既是无悔的,也是无愧的。”
向这样一位可亲、可爱的老教授致敬。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微信号:CNWW1985
投稿咨询:022-27835707
广告咨询:022-27835639
发行咨询:022-27835231
官方网站:www.cnww1985.com
联系邮箱:cnwater@vip.163.com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
中国给水排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