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生特刊】哈工大个人资料

[复制链接]

72

主题

80

帖子

3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6 15:4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丁香派』编撰转载须注明出处
哈尔滨工业大学姓名: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文名: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性别:男出生年份:1920年爱好:学习特长:航天、土木、材料、机电等家庭住址: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哈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HIT)”,坐落于中国北方冰城哈尔滨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重点大学。学校成立于1920年,1938年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沿用至今。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九校联盟(C9)”、“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主要成员,国家首批“111计划”、“2011计划”、“千人计划”、“卓越计划”入选高校,中管副部级建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三方重点共建。
哈工大成长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 1920.5-1949.3 )
1920年5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始筹建。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1920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1928年2月4日,学校改名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20世纪20年代的哈工大
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由中苏共管,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 1936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有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20世纪30年代学生宿舍
第一个黄金时代(1949-1966)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冯仲云、李昌、陈康白、高铁等同志的领导下,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这一时期称为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20世纪50年代的哈工大
“八百壮士”的由来 成立于1920年的哈工大,直到1949年仍然是中长铁路隶属下的一所小型技术高校,绝大部分是俄罗斯学生,教师几乎全部是俄国人,1949年5月,松江省主席冯仲云兼任哈工大校长,揭开了哈工大校史的新一页。
为了扭转哈工大缺少高水平中国籍教师的现象,当年7月,冯仲云就赴当时刚解放的上海聘请教师,从此开始了这支队伍的建设。冯仲云校长经常请内地来的教师到他家中吃便饭;陈康白校长专注于引进人才;时任副校长的高铁为单身教师找对象,主持集体婚礼;爱才如命的李昌校长更是唯才是举,主张“打着灯笼找人才”。
到1957年,哈工大的教师队伍已经发展到800多名,平均年龄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校的教学任务,其中与部分人开始科学研究,挑起了学校教学、科研的大梁。这批年轻的师资队伍,成为哈工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依靠力量,处于对这只队伍的自豪,时任哈工大校长的李昌盛赞这支队伍为“八百壮士”。
十年动乱与南迁北返(1966-1976)
1970年春,根据上级指示,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3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庆工大北返,恢复原哈工大。几经折腾,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再铸辉煌
新时期,哈工大教学科研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
2000年,哈工大与同根同源的、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新中国的航天史上,有着哈工大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平均年龄不到24周岁的在校本、硕、博学生团队,研发了中国首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紫丁香二号”,“紫丁香二号”已于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学校坐落于素有“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冰城夏都哈尔滨市,同时在山东省威海市和广东省深圳市分别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一区主楼
哈工大个人成就
科研机构截止2016年,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首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建设)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牵头建设)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实验室、部省级重点实验室51个。
科研成果学校2015年科研经费25亿元,科研经费总额连续多年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前4名;在国家科委“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师资力量截止2015年,校本部有专任教师2970人,其中教授930人;有两院院士35人,长江学者66人,国家杰青3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2个。
学科建设截止2015年,学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6个,二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
学科排名2012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参评28个学科,其中16个学科排名全国前五,25个学科排名全国前十,力学全国第一。
教学建设截止2013年,学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7门,省级精品课程8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
对外交流截至2016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友好合作大学有39个国家和地区的186所大学。通过聘请专家学者,参加国际会议,合作共建实验室,合作研究等方式,促进哈工大师生与国外专家学者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国际科技发展新动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进行产品研发、项目攻关等,加强哈工大各专业、学科与国外相关专业或学科间的学术交流。
哈工大个人写真
校名石
图书馆校花丁香花小行星哈工大精神
       如今的历史曾由昔人书写,未来的历史将由我们执笔,借用周玉校长在《致2016年高考考生的邀请信》中的结语:“巍巍学府,苒苒风华。近百年的岁月更迭,一个世纪的光阴故事,丁香盛开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待你们共同体会历史的厚重、演绎未来的精彩!”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编辑:孙宗斌文字:陈静雯 孙宗斌 整理图片:网络丁香派感谢您的关注,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