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梦就没有远方,没有远方就想象不到未来。2017年高考,马山中学再次为全县人民交上了一份惊喜的成绩:2人考上清华大学,1人考上北京大学,2人考上复旦大学……这是继2014、2016年之后再创的辉煌,是经历十多年低迷之后再次崛起。2014年之前,马山中学已经分别有18年和32年没出现过清华北大生了,而之后,考上重点人数节节攀升,考上清北也不再是传说。是什么因素让沉寂了多年的马中走出低潮?是什么原因让马中在短短四年频现清华北大生?带着众多疑惑和一份敬仰,我们对马山中学部分师生进行了采访,通过10个问题探秘马山中学冲击清华北大复兴之路。
韦校长接受采访
一问:韦校长,非常高兴2017年马山中学再次向清华输送了2位学子,向北大输送了1位学子,全县人民都为马中复兴感到骄傲。在骄傲的同时,大家也关心学校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本期时讯特地采访您,请您谈谈今年高考取得的成绩,突出点在哪里?
韦广伦(校长):马山中学2017年高考600分以上4人,覃加文643分,排广西文科61名,国家贫困专项计划广西第一名(文科),被北京大学录取;覃思博606分,被清华大学录取;杨耀华602分,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覃思遥601分,被清华大学录取。此外,黄宝莹、陈柯含2位同学被复旦大学录取,黄彩鸾被浙江大学录取,蒙春晓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等。一本上线人数133人,比去年净增65人,本科上线人数868人,比去年净增160人,实现了市教育局下达的“双百”目标。
该成绩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一本人数净增65人,净增量排全区34个贫困县第一名(都安高中净增55人,排第二名,富川中学净增45人,排第三名);二是低进高出,高进优出明显,全县中考成绩前100名进入马中学习的同学有32人,全部考上一本,全县中考成绩200名之后进入马中学习的同学中有31人上了一本线,其中有7人是择校生,1人上了985高校、9人上211高校。
二问:多年来,马山中学为复兴都采取了什么措施?哪些措施是最有效的?
韦校长:马山中学为复兴采取了很多措施,最有效的有四个。
一是采取分层教学,加强团队合作。学校采取分校区分层级教学,各年级互不干扰,管理统一,各显神通。每个年级设正副年级主任各1名,配主管教学副校长1名,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等各处室中层领导各1名,每个年级都有一个完整的学校机构,做到事事有人管,样样有措施,年级教师团队搭配得当,精诚团结,合力攻坚。
二是整合优化资源,主动与校外名校联合。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校外名校沟通,争取资源共享,与市内外重点高中联考,邀请山东、江西、南宁二中三中等名师专家到校指导,也分派教师到北京、上海、河北、西安、江西及区内南宁、桂林、柳州、梧州、北海、百色、崇左等地学习,吸收各地名校先进经验,互通有无,优化共享资源,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容量。
三是加强纪律管理,实施家校联防。学校与家长沟通合作,签订“家校互联 点亮明天”承诺书,邀请家长到校参与学生成人礼,参与励志和德育教育,明确培养学生总体目标。家校联防规范了学生行为,推动学校德育建设,促进校园文明。
学校邀请家长到校开展感恩教育
四是抓尖培优,推行课改实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上抓到好牌,胜算机会就会加大。近年生源大战愈演愈烈,县内尖子生外流严重,10多年来,每年中考前100名进入马中就读人数不足20人,前10名基本没有,前20名偶尔有一两人,前50名不到10人,前200名也就30-40人,直到2014年,学生中考前200名到马中就读的也才91人。为了培养自己的尖兵,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多方走访考察和请示,终于在2011年与民族中学联合办班,利用马中的优势资源,实施两年半初中三年半高中课改实验,培养自己的生力军。经过6年的探索和修正,首届课改班终于在2017年参加高考,并一举成名,实现了2人考上清华,1人考上北大,2人考上复旦大学的伟大壮举。
三问:什么原因造成马山中学18年和32年没有清华、北大学生?
韦校长: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名校录取名额少的原因,也有社会、生源、家长观念等因素。
录取方面,清华北大在广西录取的名额相当少,比如今年提前批,北大计划录取2人,清华计划录取5人;专项计划,北大录取文理各4人,清华录取16人,其中理工15人,文史1人;非专项北大计划录取27人,清华计划录取39人。如果成绩不排在广西前60名,基本上没有机会跨入清北门槛。根据多年考试情况,前60名基本上都是被南宁二中三中、柳州高中、玉林高中、柳铁一中、博白高中、贵港高中、武鸣高中等省市级学校夺取,县一级中学很少挤进。如果没有专项计划,县级学子确实难入清北。
社会方面,在当前环境下,社会资源分配、条件有落差,经济宽裕的家庭不惜重金求取名校,学生选择性大,不像二三十年前,学生只选择马中就读,鱼龙混淆,考取好大学冲击力强。现在学生外流严重,有的是慕名前往,有的是跟风逐流,有的是工作随迁,尖子生总体减少,特尖生没留住,机会就少很多。
生源方面,为了赢得优秀生源,各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每年花在赢取优秀生源上投入很多成本,而我县是贫困县,学生家庭普遍困难,马中基本没有招生专项资金,无法像其他学校那样开出优渥条件吸引考生,更没有实力跨县区招录学生,我们只好把留下的生源培养好冲击名校。
家长观念方面,马中是贫困县示范性高中,基础设施比不上市区学校,家长对学校教学缺乏深入了解,只看名校一本总人数,不看基数。我县每年参加中考人数4000人左右,马中录取约1100人,而区外一些高中网罗各地优质生源,基数不一样,上线率自然有差别,家长看到了总体而忽略个体;另外家长忽略国家专项招生计划,不了解国家专项在全区34个贫困县单独划线录取实情(可以优惠40-80分录取),以致纷纷跟风把孩子送到市内外名校。根据多年高考情况,外流尖子不乏考取高分的,但同等条件下极少能冲上清北,因为考取全区前60名的难度相当大。此外,到外地就读的本县学生不能享受国家专项计划,进入名校的机会更少。比如今年北大理工科录取正投需要670分才可以投档,全区670分以上共27人,也就是说你得考得广西前27名才有机会报读北大,而国家专项投档分数线是593分,相差77分;清华理工科录取正投要659分,659分以上全区58人,而国家专项投档分数是596分,相差63分。文史方面,北大正投要658分,国家专项要617分,658分以上全区19人,清华正投是681分,国家专项是614分,681分是广西的第一名,也就是说文史考得第一名才能上清华,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四问:刚才您说国家有贫困专项招生计划,可以优惠40-80分录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计划,享受该计划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韦校长: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是从2012年开始国家组织实施的,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贫困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的专项计划。国家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是由国家安排,面向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的考生招生,由中央部门高校和地方“211工程”学校为主的在本科一批招生的高校承担的专项计划。
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下达到我区的国家专项计划面向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资源县、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田阳县、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凌云县、乐业县、田林县、西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凤山县、东兰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忻城县、宁明县、龙州县、天等县、大新县、田东县、昭平县、富川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合山市等34个县招生,其中合山市为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待遇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其他33个县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我区其他地区考生不符合报考条件。填报需满足两个条件:①高考报名时具有上述34个县户籍且连续满3年,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②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在户籍所在县实际就读,并在户籍所在县参加高中毕业会考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五问:34个贫困县竞争24个清北名额,马中拿下3个,如果自身不够硬,怎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那么马中在培尖方面都采取了些什么方法?与其他名校培尖相比,培养上有什么差距?
韦校长:难度确实很大。据统计,今年34个贫困县中考上600的,理科有20人,文科有16人。考得最好的都安高中,理科有7人,最高637分,6人上清华,文科3人,最高614分,2人上北大;其次是马中,理科有3人,2人上清华,文科有1人,上了北大;再次是上林中学,理科1人,上了清华,文科有3人,最高617分,1人上北大。其他的还有环江中学、龙胜中学、富川中学、融安中学得一些,其他县区基本没有了。
马中与名校相比,在尖子生培养上差距是有的,但不大,为了培养尖子生,各学校除了抓住好牌外,也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我们主要有六种方法:(1)强调学生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训练;(2)利用榜样作用,请年级成绩突出的同学作学习方法介绍,请清北等名校的学长作学习方法介绍,请专家到校指导;(3)让学生制定自己的高考奋斗目标;(4)每次月考后要求班主任及时把本班的尖子生和临界生名单列出,找出他们的短腿科目,给科任老师作针对性指导;(5)在高考的最后冲刺阶段,要求重点班的任课老师制定自己的冲刺培尖方案;(6)开展励志教育。
六问:学校为复兴,在助学上有哪些优惠或激励?
韦校长:助学上我们除了把好质量关,还通过资助平台保障学生就读无压力,适当奖励,激励优秀,带动大家共同努力。马山是国家贫困县,在本县就读高中全免学杂费,南宁市只有马山县和隆安县享受该优惠。具体来说,在马中就读的学生均可享受以下优惠和奖励:
国家资助:全体学生免除624元/期的学杂费;贫困建档立卡户的学生,每年享受国家资助3500元;65%的学生享受625元/人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45%的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一等1750元/学期或二等500元/学期。
社会资助: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滋惠计划教育资助2000元/年;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1000元/学期;“腾讯春蕾高中女童班”助学1200元/年;中华浩德基金会900元/人/学期;每年有10名优秀高三毕业生享受香港“摘星计划”资助24000元至30000元/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补助500—4000元。还有区、市、县政府、希望工程、雨露计划、泛海基金会、煽动会爱心人士等多种资助联动帮扶。
政府、学校奖励:凡在马山中学就读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政府一次性奖励50000元,学校奖励20000元,爱心企业和团体奖励1至5万;考上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0所名校的学生,政府一次性奖励2000元,学校奖励3000元,爱心企业和团体奖励1至5千;择校生若考上一本,学校将所收择校费(每学期890元)悉数返还。
七问:感谢韦校长的详细解答,马中为复兴确实付出了很多努力,当然,我们更希望了解学校今后的做法、方向,进一步提高全县人民的信心,请您再谈谈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
韦校长:取得成绩不容易,保住成绩、提高成绩更难,但我们始终坚信改变命运的方式源于自信。中华民族要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马山中学也具备这样的自信。马山中学有89年的文化积淀,砥砺出“爱国、求索、文明、开拓”的校训;孕育了“勤奋、求实、精深、创新”的优良校风;形成了“重德、乐教、善导、求新”的教风;“团结、勤奋、博学、自律”的学风。这就是文化自信。我们坚持“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对中华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以“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为办学思想,本着“立足偏远山区,面向少数民族,服务贫困大众”的原则,着眼于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培养特长”的办学思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我们的道路自信。我们的理论和制度在努力完善,我们将继续发扬和挖掘优秀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探索新路径,凝练成功经验,依托教师优秀传承和学校管理制度,进一步发展壮大马中,让马中的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八问:罗主任您好,刚才我们对校长进行采访,了解了一些信息,您是高三年级主任,您能谈谈这几年来如何抓毕业班教学吗?
罗永力:当然可以,我们最核心的工作是建立了一支责任心强的班主任团队,抓好常规管理。具体方法有四个:一是实施班主任例会制度,每个星期天上晚读前年级领导和班主任集中开会,总结一周的纪律和学习情况,布置下周工作任务和重点,此项制度使本年级学生的违纪情况较少,工作实效性强,效果明显;二是加强师资团队管理,通过抓坐班考勤、推门听课、优质课比赛、示范课、公开课、视导课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效益;三是抓好学科组长团队管理,把好资料及月考命题质量关;四是抓好学生班干、团干队伍建设与管理,形成学生自我管理习惯。营造了班风好、学风浓、教风正的良好氛围。
九问:闭老师、莫老师你们好,你们是培育过多名清华北大生的优秀教师,闭老师能谈谈你的高三班主任工作经验吗?莫老师能谈谈学校在近几年成绩的变化情况吗?
闭炜宗(清华生班主任):带高三,其实也没什么绝招,除了做好学习方面(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学习态度;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等教与学的各项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开拓学生的视野——境界提升,充盈学生的内心——有爱心,有家国情怀;唤醒学生的良知——有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母校,感恩国家社会!这些方面做好了,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碰到小问题,就没那么容易退缩和烦躁,因为他们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感!
闭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
我带过5届毕业班,担任高三班主期间,确实比科任教师忙碌,但是和学生之间的朝夕相伴,促膝谈心,师生之间的心灵走得更近,让人感到教育的力量和教师的成长在于深度内心的觉醒。当家长发短信跟我说:“我的小孩现在回家,喜欢跟我们聊天了,聊学校,聊国家大事,活泼了好多,感谢老师的培养”;当毕业留言本上学生写:“我原想收获一片绿叶,您却给我一个春天,感谢老师的熏陶,感谢在高三这一年,遇见您,是您让我第一次感到自己像个高三的学生”之类的话,这些都是家长和学生对我工作的肯定,是教师灵魂深处去追逐的东西,无法忘怀。高三表面上看,学习上帮助对学生十分重要,其实思想上的升华和精神上的鼓舞显得更重,思想上升华了,精神上得到鼓舞了,学生心里才懂得感恩,内心才有爱,才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去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学业。
闭老师给学生解题答惑
莫戈卫(北大生班主任):我在马中工作29年,2007年是学校通过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的一年,学校各项设施逐渐改善,生源刚好因小学五年制改成六年制,所以这一年的高一学生才700多人,而前后两届学生波动大,良莠不齐。直到2010年学生才稳定在1200人左右,2010级稳定的学生于2013年参加高考,一本上线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大关,达103人,到2014年高考,再次突破,完成质的飞跃,抓住国家专项计划,1人考上清华,1人考上北大,这一历史性飞跃圆了马山人民18年32年的清华北大梦,而这一届入校的学生前100名才23人,考得清华的蓝敏乐同学是全县中考第16名,考得北京大学的蒙胜中考排在全县第63名。我们考得这样的成绩真的很不容易,低进高出尤为明显。再到2016年曾威望考上清华,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2017年是我们首届课改班参加高考,成绩再次飞跃,实现2个清华,1个北大,2个复旦。学校成绩有目共睹,学校的复兴之路离不开马中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从低谷走到今天,除了坚定的信念,更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4年大跨越,也算是给全县人民一个好交代吧!
莫老师放学后在教室指导学生
十问:两位同学你们好,你们来到马中求学几年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请两位同学简单谈谈在这里学习的收获?
覃思遥(清华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回忆起我的高中生活,有欢笑,有痛苦,但还是欢笑居多。在最后艰苦的一年,我有幽默可爱的老师陪伴,有活泼乐观的同学一同成长。高考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门槛,平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再向我的弱项火力猛攻,基础打好了,强化的训练也就没有这么痛苦了。我还有许多优秀的同学,平时遇到难题我们总是要展开一番“激烈”的争论,各路大神发挥出自己超强的实力,总能把把难题干掉。仔细想想,高中所有的知识就算之前什么都不知道,只用一百来天的时间从头过一遍未必就做不到。关键是善于整理、归纳,重点在于培养和知识和高考的感情。最后还有一直陪在我们身边帮助、引导我们的老师,老师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我不能忘记高三这一年我的老师们对我的引导,给我的鼓励,我非常感谢我的老师,如果没有他们,或许我也没法取得成功。愿学弟学妹们能把高考踩在脚下,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王沛骅(正读高三生):我是马中第二届课改班学生,经历5年多的学习和精神洗礼,我看到学长学姐拼搏的姿态,看到老师辛勤的付出,看到学校的变化,学长学姐的优异成绩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和风向标,正是他们的优秀,让我们没有理由不优秀。
记者手记:经过本期采访,我们深入了解马山中学这些年复兴之路的艰辛。马中除了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多的是全体教师的倾情投入和学生的自我奋发。他们始终坚守发展壮大马中的路线,加强家校联防,加强与名校合作形成资源共享,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坚定了让更多的鼓乡儿女走向世界的信心。山城索宏梦,白岫绽金光,我们相信马山中学的明天会更好,2018年更值得期待!
附学校精彩活动瞬间
|
|